最新消息

淨零排放與課碳稅成國際趨勢,王美花:碳費碳稅將無可避免

淨零排放與課碳稅成國際趨勢,王美花:碳費碳稅將無可避免
作者  | 發布日期 2021 年 05 月 05 日 12:30 | 
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,各國已經形成 2050 年淨零排放趨勢,氣候變遷指標、減煤與能源轉型將是未來各國的重點發展方向,未來台灣也會擬定碳費碳稅等機制,經濟部部長王美花表示,台灣為出口導向國家,設置碳費、碳稅將無可避免。

太陽能裝置四年攀升 383%

針對氣候變遷指標、能源發展政策與水情,今日經濟部部長王美花於立法院報告並備詢,表示 2019 年燃料燃燒溫室氣體排放較 2017 年下降 3.9%,降幅優於韓國、新加坡、中國,電力排放係數也優於亞洲鄰近國家。

台灣再生能源裝置量也逐年攀升,已經從 2016 年 4.7GW 翻倍增加到 2020 年 9.4GW,發電量則從 2016 年 127 億度,到去年攀升至 151 億度,增加 19%。

其中太陽能裝置量在四年間從 1.2GW 增加到 5.8GW,增加幅度高達 383%,惟去年疫情衝擊太陽能進口材料,同時也基於國土管理,政府也增設農業用地變更審查程序、海岸管理與出流管制,2020 年太陽能裝置量受影響,尚無達到 2020 年 6.5GW 目標,預計延後到今年第二季達標,並期望今年在魚電共生、屋頂型太陽能推進下達到 8.75GW。

只是整體再生能源表現受到乾旱影響,衝擊水力發電,2020 年水電發電量較 2019 年減少 25.2 億度,抵消太陽能與離岸風電創造的 24.7 億度,導致整體再生能源表現下滑 0.8%。

未來太陽能與離岸風電也將是政府的重點裝置對象,確實 2025 年前皆沒有規劃燃煤發電,燃氣發電則規劃到 2025 年占比 50%。朝野立委也關心三接外推進度以及淤積生態影響,民進黨立委邱議瑩詢問,原本是 2022 年就要供氣的三接,如今延到 2025 年 6 月供氣,是否會衝擊 2025 年天然氣 50% 目標。

王美花表示,三接工程進度有沒有落後,三接設施包括陸地氣化設施、儲槽、棧橋、防波堤等,由於外推並不需要浚挖與填地,不確定性較低,目前陸地部份還是要加緊趕工,海上部分時程也要抓緊。

碳費碳稅等議題免不了

各國如火如荼能源轉型時,碳交易議題也愈受重視,其中碳稅、碳交易均為建立碳的價格,將排碳對社會與環境衝擊貨幣化,促使廠商進行減排行動,好比歐盟 2023 年開徵碳關稅,包括水泥、鋼鐵、鋁、煉油、紙、玻璃、化學品和肥料等都入列。

目前行政院環保署也已預告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》修法草案,新增「碳費」計畫,不過尚未包含碳稅徵收時間、費率、課徵對象及課徵原則。民眾黨立委蔡壁如諮詢時,也提出是否要將碳稅碳費納入《氣候變遷法》。

王美花表示,目前環保署也有邀請各部會開會討論,但無論碳費、碳稅與碳交易,主要都是看怎麼設計,按照國際趨勢,台灣免不了要進行,未來環保署會進行整合,將排碳外部成本內部化。

至於 2023 年的歐盟碳關稅,先前已與歐盟開會,掌握訊息為優先針對高耗能產品,如鋼鐵、石化、水泥及紡織等,而台灣原料直接出口到歐盟占比僅 3%~5% 不高,6 月再看歐盟實際公布的方案。

(新聞來源TechNesw,首圖為示意圖,來源:pixaba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