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因應全球綠能趨勢,台灣拚 2025 年太陽能建置 20GW 達標

因應全球綠能趨勢,台灣拚 2025 年太陽能建置 20GW 達標
作者  | 發布日期 2021 年 09 月 08 日
再生能源已是不可抵擋的一股趨勢,經濟部訂定 2025 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20% 政策目標,預計 2025 年太陽能裝置容量達 20GW,截至今年 7 月達到 6.73GW,其中漁電共生、屋頂太陽能更是主要推行的太陽能專案。

嘉義縣為目前漁電共生的黑馬,除了縣內有鹽田及滯洪池等大型專案之外,中央也將沿海的布袋、東石、義竹等鄉鎮土地,總計 877 公頃的土地,劃設成漁電共生先行區之一。嘉義縣經發處處長江振瑋指出,透過漁電共生專案,漁民可以拿到土地租金、回聘擔任養殖人員及享有漁獲收益等,形成漁民、綠能業者及政府多贏效益。

好比台泥集團與台鹽合作打造的首座漁電共生示範案場:台泥嘉義綠能嘉義漁電共生案,太陽能板設置於魚塭塭堤上,不會影響漁獲採收,預估裝置容量達 44MW 左右。要做漁電共生案場,必須具備諸多條件,包括要取得 100% 的養殖戶及地主同意,以及遮蔽率不超過 4 成,且要維持產量 7 成等,藉此在兼顧養殖戶及地主的權益之下,達到「養殖為本 綠電加值」的效益。

 

對於北部日照條件較差縣市如桃園,也成功克服先天不利條件,成為北部太陽能設置容量最高的縣市。桃園市經發局主任秘書楊叡昀指出,關鍵就在於運用屋頂量體優勢,工廠屋頂、公有房舍、學校等推動屋頂型太陽能,約占 89% 設置容量。如桃園市新屋區公有土地太陽能停車場,預計可容納 24 部機車及 120 輛汽車,不但活化環境,更兼具綠能發電與停車功能。

在桃園縣政府努力推行之下,縣市內的太陽能案場也賦予土地新的生命,創造一地兩用的益處;此外投資太陽能建置,投入資金愈多也創造出更多就業機會與營業稅收,為縣市帶來巨大的附加價值,更重要的是,推動再生能源已是不可抵擋的一股趨勢,兩大縣市在這股潮流上也已經能與國際接軌。

中華民國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蔡宗融觀察,以太陽能建置量來看,前段班的縣市模範生,能夠展現如此豐碩的成果與縣市長對於再生能源的企圖心,還有縣市府團隊面對問題時的協調與突破能力都息息相關。

台灣拚太陽能建置 20GW 達標有部分也是因為全球再生能源倡議 RE100,正加速再生能源在各國遍地開花。由氣候組織(The Climate Group)與碳揭露計畫(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,CDP)主導的 RE100,加入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 2020 至 2050 年間達成 100%使用綠電的時程,並逐年提報使用進度。

至今,全球已有超過 300 家來自不同產業的巨擘參與,如蘋果、Google、Facebook、惠普、高盛、沃爾瑪、可口可樂、耐吉、聯合利華等,至今台灣也有逾 100 家指標型企業加入 RE100,如台積電、台達電、宏碁、聯電、葡萄王、大江生醫等。

總統蔡英文表示,在世界各國先後提出淨零排放目標之後,全球即將進入「零碳經濟」的新階段,不只國家要訂出更清楚、更全面的減碳路徑。國際之間碳關稅即將上路,產業之間的供應鏈碳足跡都會受到更嚴格的檢視,面對這樣的新局面,更需要加速並且擴大佈局綠能產業,因為要因應氣候變遷,朝淨零轉型的方向努力,就需要零碳的能源;尤其是半導體產業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;為了確保能繼續保有領先地位,符合國際間的需求,也需要充足的綠電。